新华社北京 9 月 24 日电(记者 谢希瑶)在商务部系列服务出口促进政策即将落地的背景下,内陆开放高地再传捷报: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备案外贸企业数量已正式突破 1000 家,其中今年新增 152 家,同比增长 39.45%。这座不靠海、不沿边的国家级航空港,正以 “空中丝路” 为纽带,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集聚实效,为内陆地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树立标杆。
企业规模的跨越式增长,植根于航空口岸枢纽功能的持续升级。作为国内功能性口岸种类最全的内陆机场,郑州机场已吸引 33 家全货运航司开通 62 条全货机航线,构建起覆盖全球 30 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货运网络,周货运航班量超 200 班。这种通达性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发展底气:河南顺水进出口贸易借助郑州至吉隆坡货运航线,将东南亚生鲜水果进口规模持续扩大;郑州邦达天原则通过郑州 - 挪威奥斯陆直飞航线,把挪威三文鱼的跨境运输时间从 30 小时压缩至 8.5 小时,24 小时内即可送达国内餐桌。枢纽能级的提升与商务部 “便利人员往来、优化物流效率” 的政策导向形成精准呼应,为外贸企业搭建起高效通道。
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,成为企业集聚的 “强磁场”。在监管便利化方面,郑州海关全面推行 “7×24 小时” 通关保障与 “智能审批”“智慧审证” 等举措,实现航空口岸全链条电子化通关,卡口通过效率达到 “秒级”。针对生鲜等特色品类,实施 “两段准入” 政策允许 “附条件提离”,将平均检测时长压缩至 24 小时内,确保货物放行 “零延时”,带动今年 1-7 月进境大西洋鲑鱼货重同比增长超 19 倍。服务优化同样发力,航空港创新上线外贸 “一类事” 窗口服务系统,14 个高频事项实现 “一窗通办”,自试运行以来已为企业提供近 300 次帮办服务。这些举措与商务部新政中 “提升结算便利化、优化监管流程” 的要求高度契合,持续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。
产业集群与政策工具的协同,构筑起外贸发展的 “硬支撑”。依托航空优势,郑州航空港已形成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航空偏好型产业集群,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近三年年产值均突破 5000 亿元,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。在财税与金融支持方面,当地推出 AEO 企业联合激励举措,涵盖资金补贴、融资优惠等 18 项政策,叠加跨境电商专项扶持,推动 2024 年航空港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达 258.5 亿元,同比增长 55.6%。这种 “产业 + 政策” 的组合拳,与商务部 “增强引导基金撬动作用、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供给” 的政策方向形成合力,今年 1-8 月航空港进出口值已达 2607 亿元,同比增长 35.6%。
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,郑州航空港以 “1+4+N” 口岸格局整合多元开放资源,实现了从 “空中通道” 到 “开放枢纽” 的跃升。随着商务部服务出口政策的落地,这里有望进一步扩大数字贸易、跨境物流等服务出口规模,依托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城市优势,探索更多内陆开放创新经验,让 “空中丝路” 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