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8月25日,北京国务院新闻发布厅的电子屏上跳动着最新数据:中国"十四五"期间年均监管进出口货值41.5万亿元,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12%。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"高质量完成'十四五'规划"主题发布会上宣布,中国已形成覆盖311个口岸的立体化开放网络,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,从西部陆港到东部深水港,从北部边境到南部自贸区,全方位开放格局持续深化。
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现场,"二线口岸"智慧监管平台正进行最后调试。这个即将于12月18日封关运作的特殊经济区,其"一线放开、二线管住"的创新制度已进入实操阶段。"我们已完成所有硬件验收,3份配套制度文件即将发布。"孙梅君透露。而在千里之外的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,满载光伏组件的列车正通过"枢纽对枢纽"新模式驶向欧洲,这种升级使班列开行成本降低15%,时效提升20%。
新业态监管创新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。在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,海关关员通过"数字清关"系统,仅用3分钟就完成一批出口包裹的核放。"'保税+'模式让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40%。"杭州海关关长李军介绍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与"一带一路"国家贸易额达22万亿元,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2.5万亿元,海外仓数量超2000个。在广东南沙港,来自81个国家的271种农食产品通过"绿色通道"快速通关,进口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。
区域协调发展在口岸布局中尤为突出。新疆霍尔果斯口岸,中哈农产品快速通关"绿色通道"使樱桃进口时效缩短至6小时;广西凭祥口岸,东盟水果入境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;天津港,智能码头实现集装箱作业效率全球领先。"综保区以不到国土面积0.005%的土地,贡献了全国20%的进出口值。"孙梅君说。这种集聚效应在苏州工业园尤为明显,其每平方公里进出口额超100亿元,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。
面对复杂国际环境,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。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.5%,其中出口增速达7.3%,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"新三样"出口增长61.6%。在深圳盐田港,全球最大集装箱船"长益"轮正装载着国产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,这些车辆享受海关"抵港直装"政策,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。随着RCEP全面实施,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突破6万亿元,占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15.3%。
从边陲小镇到国际枢纽,从传统贸易到数字丝路,中国口岸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。当第311个口岸——西藏普兰口岸正式开放时,这个覆盖所有省级行政区的开放网络,将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。